“造血”金鸡奖与未来电影
近日,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圆满收官。《夺冠》获“最佳故事片”,黄晓明、周冬雨荣膺“帝后”,最佳音乐首次空缺。在本届争议与惊喜并存的金鸡奖,众多明星与媒体镜头却时常把目光聚焦在特邀嘉宾刘德华身上。
事实上,刘德华除了携新作《人潮汹涌》参展以外,还兼任了本届金鸡奖创投大会的主评审。作为娱乐界的“常青树”,刘德华的亮相在这个“电影小年”似乎更具象征意义。人们想在金鸡奖上找一个答案——当下电影市场有哪些新的可能、未来电影又会是什么样子?
纵览本届金鸡奖所有的获奖电影并与往期对比,能够明显发现中国近代电影在体裁结构、市场体量等方面的巨大变迁。以每期金鸡奖都会评选出的“魁首”最佳故事片奖为例——从1981年首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天云山传奇》,到最近几届的《中国合伙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狼图腾》《湄公河行动》《流浪地球》,再到《夺冠》,合计33届金鸡奖共评选出了42部“最佳故事片”。对此,我们先从其市场口碑上作对比:
上图所示,目前42部最佳故事片的豆瓣评分在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数为7.52,而最近10部的最佳故事片在同样标准下的平均分数则为7.26。小奕认为,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几届专业评委的综合能力是胜于早期评委的。因此,在制作水平和评委能力双向提高的基础下,现代“最佳故事片”豆瓣评分低于历史平均,是国民综合观影鉴赏能力大幅提高的表现,观众开始“不满足”。
简单地说,就是观众对电影的鉴赏与感知能力的增长幅度,超过了电影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专业评委能力上限的提高幅度。这也形成了目前国内票房被口碑裹挟的“怪状”,但其本身是中国电影文化快速普及的好事儿,令好电影更容易发光。因此,最近10部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豆瓣评分低于历史平均,并不是电影的质量或者艺术含量降低了,而是观众更严格了。
而这42部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票房走势则更直观地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市场和院线上的快速发展。其中,1995年收获了4000万票房的获奖电影《红樱桃》堪称“里程碑”,这部影片的政治意义其实与目前正热映的《一秒钟》相似,现在的“老谋子”原来也“任性”地回到了30年前。
另一个票房里程碑则是《中国合伙人》创下的。这部上映于2013年的商业电影由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主演,陈可辛执导,这2影帝1视帝可真是神仙阵容。该片取得了5.4亿元票房,大幅提升了金鸡奖历届最佳故事片的票房上限。后来,中国院线的票房体量从2013年的200多亿元升至2019年的近700亿元,《湄公河行动》《流浪地球》《夺冠》均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片。
而从该奖项的体裁分布上我们也注意到,剧情、历史、战争题材最受专业评委欢迎,而近两年的夺魁作品,《流浪地球》代表的科幻与《夺冠》代表的运动体裁则象征着中国电影多点突破的发展趋势。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对青睐影片的内核与表达形式不再一成不变,它正在向观众倾斜,也踏上了时代的洪流。
在本届金鸡奖举办的高峰论坛上,华谊兄弟ceo王中磊说:“当初,我要拍《八佰》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我拿5亿去拍一部战争片是疯了;等拍出来,我要赶在疫后院线刚刚恢复开放的时候就上映,他们还是觉得我疯了...面对困难,要有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境界,这是一种修行。”他表示,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将有望朝着200亿挺进。疫情爆发后,中国电影快速恢复,我们竟然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让电影市场领先全世界,这体现出来的是中国电影人的希望、坚强与韧劲。
同期举办的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上,刘德华则表示“发现电影未来”这样的标语非常具有吸引力。他建议年轻导演在做电影时要有目标性——如果目标是拿国际大奖,那就要做的更艺术一些。不要艺术和商业两边都达不到,即使是艺术片,也可以争取更多的影院票房。
本届金鸡盛典的圆满落幕有效提振了电影市场的信心,其影响力和覆盖广度,为定档本月的待映新片提供了良好的观影基础。12月5日,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将在三亚举办。正如海报所示——电影路上,我们循光而行。